郴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郴州市老年大学)
理论研究
我的位置: 主页 > 教务信息 > 理论研究
浅议文化养老
发布时间:2022-06-07 17:01
  |  
阅读量:
  |  
作者:
廖仁招

浅议文化养老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141260万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约为26736万人,占18.9%,其中,65岁以上人口约为20056万人,占14.2%。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重大决策,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要部署,在这一国家战略引领下,繁荣老年文化,推进文化养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我们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是,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不断多元化,文化养老逐渐成为老年朋友晚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本文结合多年从事老年教育工作的经历和思考,谈谈对“文化养老”的看法和建议。

一、目前我国老年群体的生活现状

(一)物质生活较有保障。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不长,目前老年人中一半以上为年龄在60—69岁之间的“低龄老人”。他们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有一定的养老储备,不愁吃穿,有钱有闲,被称为“新老年人”。

(二)心理情绪容易偏向。老年群体是一个处于特殊地位的社会群体。他们由于社会角色的变化,离开了熟悉的社会组织和环境,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对个人价值的困惑。而随着衰老、疾病的增多和亲友的离世等,对生死观、价值观和生存观会容易产生误区。加上退休后经济地位和差距与后辈不断拉大,心理上也将导致一些不平衡等等,从而在精神上和情绪上都容易产生偏差偏向,给他们的晚年生活带来较大不利影响。

(三)文化需求更趋强烈。老年人的文化活动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年人发挥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健全,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在此基础上,广大老年人开始有了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渴望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特别是“新老年人”中的大部分人能学会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并且能接受知识付费、网购、网络社交等新观念,愿意参与更具拓展性的文化活动、购买品质较高的文化产品、享受更具个性化的文化服务。

二、“文化养老”对老年人的积极作用

(一)“文化养老”能增强老年人的记忆能力。老年人记忆力容易老化,多参加文化活动对老年人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曾有一份对1000位老年人的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年纪衰老产生的孤独感与自卑感容易让老年人产生抑郁情绪,会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力与记忆力。保持社会文化活动、避免与社会脱离是维持老年人认知能力长期不衰的重要因素。因此,积极参加社会文化活动,让丰富多彩的环境和良性刺激促进神经突触的发生,既能增加老年人交际活动机会,消除孤独感,又能增强老年人的记忆力,还能有效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同时,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他们看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写字、绘画、养花、养鸟、打扑克、玩麻将、唱戏、拉琴等等,活动内容很广泛,对于促进老年人的思维活跃与记忆能力都十分有效。

(二)“文化养老”能发掘老年人的智慧潜能。老年人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各个单位、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退休人员,其中有很多文学艺术人才,他们退休于教育、文化等部门和文艺专业团体,有的青年时期是所在单位的文艺骨干,有的自幼就爱好文化艺术。有些退休的文艺爱好者对文化活动十分感兴趣,并通过文化娱乐活动,重新点燃他们的文艺热情,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

(三)“文化养老”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人大多过着“休息型”“寄托型”的生活。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日趋完善,老年人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老年人利用闲暇时间,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增强体质、完善人格,较好地弥补了生活上的单一单调,使自己的晚年生活质量更高、更充实、更放异彩。

(四)“文化养老”能促进健康老龄化。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老龄化”,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使老年人延缓衰老、提高其健康寿命和寿命质量。老年人心理健康体现为无精神障碍,性格健全,能应对紧张压力,能参与社会活动,人际关系和谐,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过着高质量的生活。老年人参加文化活动不仅能使身心得到愉悦,还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减少孤独、空虚和消沉之感,是一种很好的健脑、健身手段,对实现健康老龄化大有裨益。

三、“文化养老”面临的现实困难

(一)老年文化活动还不尽人意。目前,针对老年人的文化讲座、文艺演出还不多,有关老年人的文化活动也鱼龙混杂,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常态性。文化、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或团体机构在推动针对老年人文化活动的力度还不够大,导致老年人能参与、想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不多、形式较单一、覆盖面不广,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

(二)老年文化产业培育略显不足。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以前致力于解决老年人最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障问题,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老年文化产业的发展没有同步跟上。如老年人学习教育阵地不足,目前主要为老年大学(学校),但由于受场地、规模等因素影响,覆盖面还不够广,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大部分社区缺乏老龄文化娱乐设施,加上针对老年人的文化产品存在市场细分不够、监管力度不足、资本意愿不强等问题,导致老年文化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后劲不足。

(三)“文化养老”资源供给还待加强。面对老年人这一庞大群体,虽然国家、社会和不少企业、机构都对“文化养老”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但对老年文化的需求仍缺乏一定的准确判断和深度挖掘。以老年教育为例,目前绝大多数老年大学归属各级组织部门或老干部工作部门管理,办学较为规范,成效较为明显。而其他老年学习机构则多由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开办,参加的老年人较少,大多还不够经常、不够规范。而且由于部门单位和企业等职能职权及管理方式的不同,相互之间缺乏横向沟通联系,资源也难以实现共建共享,特别是受场地、工作人员等方面条件的制约,老年大学或老年学习机构完全向社会开放在短期内还难以实现。

四、加强“文化养老”的意见建议

(一)不断加强老年文化设施建设。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按照城市文化活动设施用地和老年人设施规划标准,加快老年文化设施建设,推动跨部门项目合作,实现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增强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适老功能,新建或改造老年人文化体育活动设施,配备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体育用具用品。尤其要加快推进老年大学(学校)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老年大学的办学质量,促进老年教育规范化建设。有条件的高校和基层单位,要为老年人提供学习机会和场所,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事业,切实发挥好文化养老主阵地作用。

(二)着力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对老年人的供给保障。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老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努力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文化馆、文化广场、体育馆等公共文化体育场所,要积极吸纳老年人参加活动并给予优惠,有条件的要开辟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免费开放工作中,要增加面向老年人的特色文化服务项目。艺术表演团体要把为老年人演出纳入计划,安排专场。政府和文化部门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要适当安排老年文化节目参加。在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中,要适当增加戏曲、书画等适合老年人的内容。

(三)加快推进城乡老年文化一体化建设。要充分利用社区组织和社区、小区的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把文化养老和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学习培训等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中,要扩大对农村老年人的覆盖面。鼓励文化单位深入农村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广泛开展志愿文化服务活动,为农村空巢、失能、失独、留守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公益文化服务,进行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导。

(四)广泛开展老年特色文化活动。在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中,积极拓展面向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开展“文化养老”活动,增强老年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对老年人自发的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强对基层老年文化体育骨干的培训工作,纳入老龄、文化、体育部门的年度培训计划,有条件的场馆可组织基层老年人定期开展文化讲座等,提高老年人的参与热情,扩大文化养老的覆盖面。

(五)积极探索老年文化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发展各类老年文化组织,包括专业协会、演出团队、体育健身团队等,重点推进基层老年文化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老年文化体育组织的作用,把更多的老年人纳入组织之中、活动之中,使老年文化组织成为对老年人实行社会管理的有效渠道和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桥梁,让老年人在各类老年文化组织的文化活动中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找到归属感和荣誉感。

(六)努力营造文化养老浓厚氛围。根据“文化养老”需求和特点,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加大老年公益文化宣传力度,强化舆论引导,通过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广播电视等媒体,办好老年文化生活专版、专栏,提高文化养老工作的社会关注度,引导老年人树立文化养老的理念,鼓励更多的老年人学起来、动起来、乐起来,营造良好的文化养老社会氛围。